(1)增产效果明显:控制灌溉技术对水稻的根系生长,株型及群体结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控作用,实现了水稻高产基础上的再增产,控灌比常规灌平均增产5%-10%。
(2)节水效果显著:全生育期平均节水30%以上。由于长时间不保留水层,蒸发少、渗漏少、排水少,自然省水。全生育期少灌2-5茬水。
(3)减少了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灌溉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根据试验研究表明,深水灌氨挥发是27.6公斤,控灌8.0公斤(尿素)/公顷。控灌排水少、渗漏少,减少了农药化肥对地下水和河流的污染。稻田还是CO2(二氧化碳)、CH4(甲烷)和N2O(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通过适时的水份调控,控晒结合,使稻田土壤EH值迅速上升,促进毒害物质的分解,降低了甲烷细菌的活性,最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速率和甲烷排放量。
(4)抗倒伏能力增强:控制灌溉水稻根深、节短、杆粗、壁厚,底部节间壁厚比常灌水稻提高了30%,基部节间距比常灌缩短21%,所以抗倒伏能力大大提高。
(5)抗病能力大大提高:控制灌溉水稻由于缩短了水稻倒三叶的叶片,增加了透光性能,形成了上挺下批的理想株型,使各层叶片都能接受到阳光照射,降低了水稻底部湿度,从而形成不利于病菌存活发展的条件,有效抑制了水稻的发病率。
(6)控制了无效分蘖,巩固了有效分蘖,提高了成穗率:由于水分亏缺造成幼小分蘖(根系不健全),易脱水而死。这些分蘖在死亡的过程中尚有部分养分回流而转入主茎,被主茎的大部分蘖所吸收利用,因而巩固了有效分蘖,提高了成穗率,由于无效分蘖的减少与叶片的缩短,增加了田间的通风通光性能,并建立了良好的大田群体结构,群体协调生长形成高产株型,为水稻生殖生长孕大穗,积累碳水化合物打下坚实基础,充分发挥水稻高产潜力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