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灌溉技术怎么操作?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操作不复杂,只要能分清水稻各生育期节点,了解本地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的控制下限指标及相应的土壤表相(如土壤裂缝宽度、脚印深浅等),就可按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控制指标要求进行灌溉操作。

控制灌溉操作比较简单,笼统地讲,就是“灌一茬水露几天田”, “前水不见后水,见到裂缝再灌水”。

这种灌溉方法只是在过去“浅、湿”灌溉模式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干”的环节,即“浅、湿、干”。操作上基本按照“浅、湿、干”循环交替的方式进行灌溉。其操作要领主要在这个“干”的环节,不同生育期“干”的程度不同,不同土壤“干”的要求不同。到底应该“干”到什么程度,按照本地不同生育期要求的土壤含水量下限值控制即可。“浅”指灌溉水层上限为30mm;“湿”指水层为零,土壤含水量100%;“干”指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要求的下限值,可通过仪器测试,或依据不同下限值对应的土壤裂缝宽度、脚印深度等经验值判断。一般不到土壤含水量下限值不灌溉。何时灌水依据土壤含水量而定,到了下限值就灌,不到就等。除了大量降水超过规定的蓄雨上限和盐碱地排碱要求外,一般不排水。

操作上关键在于没有测定仪器的情况下,如何判断土壤含水量有多少。多数地方没有土壤水分测定仪器,因此,操作人员需要靠经验判断土壤水分。主要方法是通过对比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应的土壤裂缝宽度或脚印深度等土壤表相,确定是否需要灌水。

相关产品
没有关联产品!

联系方式

CALL US
18609847924

PHONE
18609847924

ADDRESS
辽宁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黄浦路701号

WX
18609847924

  • 返回顶部
  • 18609847924
  • 微信二维码
    关注你附近